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机构» 中药教研室

中药教研室

概括介绍 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 科研成果

  中药教研室自1956年建校时成立以来,历经著名中医药学家颜正华、高学敏、钟赣生教授等几代人艰苦创建、辛勤耕耘并继承发扬,在教学、科研、医疗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中药教研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创会单位(高学敏、钟赣生分别任分会创会主任委员、副主委兼秘书长),并为现任主任委员、秘书长单位(钟赣生、张建军分别任分会主委、秘书长),所属临床中药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教研室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一个中药学多媒体教室。承担的主干课程教学课程《中药学》是2001年度教育部理科基地名牌课程(高学敏任课程负责人)、2004年度教育部本科教育国家精品课程(钟赣生任课程负责人)、2009年度教育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钟赣生任课程负责人)和2013年度教育部国家级本科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钟赣生任课程负责人),并是2013年度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中药学》(贾德贤为课程负责人)。

  中药教研室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一版)主编单位(高学敏任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二版)主编单位(高学敏任主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主编单位(钟赣生任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主编单位(钟赣生任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学专论》主编单位(钟赣生任第一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药学》主编单位(钟赣生任第一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长学制教材《中药学》副主编单位(钟赣生任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中药学》副主编单位(钟赣生任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五、六版副主编单位(颜正华、高学敏分别任副主编),英文中药学教材Chinese Materia Medica主编单位(贾德贤主编)。教育部新世纪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中药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研制与开发”的主持单位(钟赣生任项目负责人)。著名中医药学专家颜正华教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高学敏教授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钟赣生教授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光荣称号,中药教研室在国内外中药学教学、研究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颜正华、高学敏、钟赣生分别历任教研室主任,翁维健、高学敏、贺兴东、钟赣生、王洪飞分别历任教研室副主任,胡素敏、王淳分别为现任教研室正、副主任,王景霞为现任方药系党支部书记。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兼职教师2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10名;教辅2名。现承担全校本专科专业基础课《中药学》以及专业选修课《本草文献学》、《临床中成药应用》、《中药材概论》、公共选修课《中药新药研发思路》的教学工作,以及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临床中药学》的教学工作。同时,《中药学》英语教学在全国范围首屈一指、独具特色,现承担学校留学生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药学》,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巴塞罗那分校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中药学》《方剂学》的英语教学工作。

  教研室多年来秉承教学、科研、医疗并重的理念。主要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药效基础与生物利用度研究、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用药规律研究、中药在航天、航海医学领域基础与应用的研究、中外药学史比较研究及外来中药的研究。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150余名。高学敏教授曾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地区产学研先进个人”称号,张建军教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创新标兵”称号,胡素敏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科技新星(A类)计划。近五年来教研室老师分别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9项,校级课题29项,横向课题16项,总研究经费 1785.6万元,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60篇, SCI收录论文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