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项目
本学科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成果支撑。2010年以来,共承担或参加部局级以上科研课题39项。其中包括:作为主要参加者“973”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课题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教育部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规司项目1项、国家质量工程项目中医特色专业建设(子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2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
主持的主要项目有:
陈家旭主持: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证候病机的逍遥散-肝郁脾虚证方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81630104),2017.01-2021.12,275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海马-杏仁核神经活性甾体变化及逍遥散的作用机理(81473597),2015.01-2018.12,80万
[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中枢星形胶质细胞ATP释放的逍遥散抗抑郁机理研究(7152093),2015.01-2017.12,18万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郁脾虚证模型评价量表的建立及海马基因表达谱的研究(81072756),2011.01-2013.12,33万
[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配套科研经费,2012.10-2017.12,200万
[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医诊断学(30825046),2009-2012,200万元
[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08AA02Z4060),2008.01-2010.12,98万
[8]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2011-CXTD-07),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2011.9-2014.9,60万
[9]重点学科开放课题,中医诊断学,2013-2014,10万
[10]国家级视频公开课项目,望闻问切话中医,2013-2015,18万
[11]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中医诊断学,2013-2015,10万
[12]北京市共建项目,发明专利-全方位脉象检测装置,2008-2010,15万
[1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本科教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名师项目;2009-2011,5万元
[14]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横向课题,中医药在中长期载人航天中的应用研究-中长期载人航天中中医诊断量表研制(010202),2011.04-2012.12,5万
[15]保洁公司横向课题,口腔护理产品清热祛火有效性的临床研究,2010.03-2012.12,5万元
王天芳主持: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情绪诱发实验探讨喜、怒、悲、恐四种情志状态的脉象、脉图特点及其生理特化模式”;项目编号:81473598;2015.01-2018.12;担任项目负责人;73万元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精品慕课―中医诊断学I(中医诊法学)慕课制作;2014.9-2016.8;担任课程负责人;10万元
[3]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局“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创建”项目;2014.09-2016.12;担任项目负责人;29.8万元
[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才培养共建项目-教学改革立项“京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医诊断学)”;2013.01-2014.12;担任项目负责人;10万元
[5]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示范项目;2013.01-2014.12;担任项目负责人;15万元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中医问诊基本程序与规范”;2013.1-2014.12;担任项目负责人;4.5万元
[7]中华中医药学会服务社会机制创新示范项目(科协资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研究,子项目“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标准研制规范”;2011.4-2012.5;担任项目负责人;1万元
[8]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重大项目“肝藏血主疏泄脏象理论研究”课题5―从肝论治肝硬化的机理及其证治规律研究;项目编号:NO2011CB505105;2011.1-2015.12;担任项目负责人;277万元
[9]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1-CXTD-08;2012.01-2014.12;担任项目负责人;60万元
[10]国家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医诊断学课程建设;2010.1-2013.12;担任项目负责人;10万元
[1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本科教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名师项目“中医诊断学(双语)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2009-2011;担任项目负责人;5万元
[12]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银屑病的中医临床疗效提升系统”的银屑病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2009-2011;担任项目负责人;10万元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规司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问诊的程序与规范,王天芳,2008.7-2010.7,4万
李峰主持: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子课题“脾失健运”所致功能性胃肠疾病“从脾论治”的疗效机制及规律研究”( 2013CB531704),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疏肝法改善疲劳所导致记忆下降的机理研究(0873217),李峰,2009.01-2011.12,30万
[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基于GLU/GABA平衡系统探讨四逆散对失眠相关神经心理异常的的调节机制(7112071),李峰,2008.11-2015.11,3.8万
[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李峰,2011.01-2013.12,16万
[5]973项目,中医五脏理论创新性及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2005CB523506),李峰,2005.07-2010.07,250万
[6]十一五支撑计划,艾滋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T淋巴细胞活化关系研究(子项目),李峰,2008.10-2010.12,10万
[7]十一五支撑计划,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子项目),李峰,2008.10-2010.12,30万
[8]博士点基金,阿片类物质心瘾的证候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李峰,2008.1-2010.12,6万
[9]北京市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医诊断学虚拟训练方法的研究,李峰,2005.07-2010.07,4万
[10]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建设(TS2067),李峰,2008.01-2011.12,80万
(二)科研成果及转化
共获得科研成果类奖励13项,其中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一等奖1项,科学奖二等奖3项;获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共获得专利7项,其中版权专利5项,知识产权专利2项。
科研项目投入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7名,硕士研究生59名,进站博士后3名,发表论文400余篇,成果产出绩效明显;证候规范化研究对下一步科研及临床(亚健康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中药干预作用方面)进一步起指导作用,对慢性疲劳、艾滋病、中药戒毒、脾不统血证、应激等方面的研究可直接服务于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疲劳量表及软件、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已服务于临床,并在继续教育培训班中推广使用。
主要科研成果奖励
[1]陈家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
[2]陈家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
[3]陈家旭,国家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排名第一):应激状态中枢内源性阿片肽调节与肝主疏泄关系的研究
[4]陈家旭,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3)(排名第一):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5]陈家旭,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科技之星荣誉称号(2011)
[6]王天芳,证候的客观性及存在规律,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1
[7]王天芳,证候规范及四阶三网的辨证体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11
[8]王天芳,《亚健康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11
[9]王天芳,证候的客观性及存在规律,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2010年
[10] 王天芳,疲劳的量化评定及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的中医药干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
专利
[1]疲劳自评量表(Fatigue Self-assessment Scale,FSAS),国家版权局,登记号:2010-A-028942,王天芳(排名第一),2010年
[2]疲劳自评量表测试系统软件V1.0,国家版权局,登记号:2010SR030669,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一种抗疲劳的药物组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号:ZL201110007916.6,王天芳,2011年
[4]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号:ZL201010227695,李峰,2010年
[5]红外成像中医检测系统V2.0,国家版权局,登记号:2012SR049163,李洪娟(排名第一),2012年
[6]红外成像中医检测系统V1.0,国家版权局,登记号:2011SR049163,李洪娟(排名第一),2011年
[7]艾滋病中医辨证系统V1.0,国家版权局,登记号:2010SR071744,李洪娟(排名第二),2010年
(三)发表论文及论著
2010年1月以来,本学科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一作或通讯),其中SCI收录20余篇。